查看原文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梁立基:从海外孤儿到民间大使

北大融媒体中心 北大发布 2022-03-23



《信仰的力量》第12集

梁立基:从海外孤儿到民间大使


梁立基,1927年生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51年进入北大学习,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印度尼西亚语言、文化,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以及东方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1927年梁立基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市一个爱国华侨商人家庭。幼年和青年时代,他都是在太平洋战争和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八月革命”的血雨腥风中度过的。也正因此,他比别人更能体会“海外孤儿”的悲苦含义。


海外华侨叫“海外孤儿”,爱国热情和国内不太一样,非常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强盛起来,“海外孤儿”地位可以提升。


我的父亲是一个爱国商人,他是慈善委员会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抗战开始后,组织慈善委员会进行募捐,救济国内的难民。后来太平洋战争,印尼全部被日本占领了,我记得半夜三更突然敲门,进来几个日本宪兵,把我的父亲从床上拉出来带走了。我们下午被赶出房门,家里的店也被封了。日本占领印尼三年多,我们只能靠亲戚们的帮助生活。


1948年,侨中篮球队合影(梁立基为后排左三)


抗战胜利后,腐败的国民党又让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梁立基一家失望无比,也正是在这时,他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回归祖国的道路。


后来不一样了,见到中国人都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因为中国成了联合国五常之一。没过多久,国内战争爆发了。国民党贪污腐败,那时候我的朋友给我看了一本书《西行漫记》,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延安。高中以后思想就比较进步了,看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内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我作为第一批回国华侨回到祖国。


回国之后,梁立基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东北大学化学系,但当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刚建交,很需要印度尼西亚语的翻译人才。于是,中央侨委建议他转学到北京大学东语系新建立的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开始学习。就这样,梁立基告别了化学专业,走进印尼语专业,走上印尼文化的研究之路。


1956年周总理提出要向科学进军,我们才开始要搞科研。系主任季羡林教授专门跟我们讲怎么搞科研,他告诉我们要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博”就是基础要打好,知识面要宽,“约”就是选择好切入点。我就将印尼文学作为我的切入点。我写了印尼文学史,后来从文学到文化交流,我用两种语言来写,也经常去印尼讲课。


1990年中国和印尼重新恢复外交关系后,梁立基又多次向印尼公使、来访学者介绍中国发展变化,阐述改革开放理念,讲述两国断交期间继续主持印尼语教学研究的故事,让对方大为感动。


我用中文写文章介绍印尼文化,用印尼文写文章介绍中国,后来别人说我是“架设文化桥梁的民间大使”。



2006年,印尼大使向梁立基颁发“贡献奖“奖状(右三为梁立基)


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奠定了梁立基学术生涯中独特的优势。他也抓住这两大优势,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并通过学术活动努力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以加深两国的相互了解。从“海外孤儿”到民间大使,一颗火热的中国心,永远在他的胸膛中跳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北京大学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专题片》于3月8日在北京大学电视台“博雅银龄”专栏开播,每周一集,并在各主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


该系列历时3年,采访拍摄了100位老同志。通过老同志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介绍为人治学经验、分享人生感悟心得,记录了北大老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相关阅读


信仰的力量 | 王希祜:风雨多经志弥坚


信仰的力量 | 晏智杰:一名年轻的“老党员”


信仰的力量 | 汪劲武:学术为业 草木为乐


信仰的力量 | 马克垚: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信仰的力量 | 许渊冲:让世界倾听中华文化的声音


信仰的力量 | 王阳元:有国界的科学家


信仰的力量 | 杨芙清:爱国是本分 奋斗是幸福


信仰的力量 | 潘文石:守护绿水青山


信仰的力量 | 陈堃銶: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



视频/文字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融媒体中心

推送责编:麦佳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